AG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18003717858
邮箱:admin@hnjishikang.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连云路50号1号楼11层1130号
揭开保健品真面目:保健品 “神奇”只是个传说
九游会国际随着“健康消费”成为近年来的消费热点,保健品市场也是热度不减。而本报“消费直通车今晚3·15热线”不断接到市民关于保健品的咨询和投诉,暴露了许多标榜“神奇”的保健品的真面目。
应届毕业生小张近期被失眠困扰,他在本市一家大药房咨询购买治疗此病症的药物,店员向他推荐了一款号称“治疗效果很好”的颗粒冲剂。但是他吃后感到效果并不明显,仔细看清说明书后才知道买的是款保健品,根本就没有“治疗睡眠”的功效。据了解,向本报热线投诉保健品的八成以上是老年市民。例如,年过七旬的市民冯大爷被广告忽悠,购买了价值8000多元的“神奇保健品”,服用后也未见疗效,向厂家销售员退货未果。还有不少老年人误入了邮购保健品的圈套。
在本报3·15热线接到的保健品投诉案例中,消费者反映商家的“忽悠”方式主要有:将保健品直接宣传为有治疗功效的神奇药品;以免费体检、义诊、旅游甚至节日联欢会的形式邀请小区居民参加,推销高价产品;用“返礼品”等形式诱使消费者购买。这些被虚假宣传的保健品一旦在消费者使用后被证明无效,消费者退货就难上加难。有的不良厂家销售员甚至会“人间蒸发”。而消费者为找到厂家源头也是取证艰难,维权成本过高。记者调查还发现,有的保健品曾多次被曝光,但是厂家将其改头换面继续蒙蔽消费者。
据一些保健品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的保健品行业还处于“混战”状态,业内还没有真正实现优胜劣汰。仅从滋补类保健品而言,一些正规企业购买的优质原料价格是一些不良企业所购假冒伪劣原料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媒体曝光的伪劣蜂胶产品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消协受理的保健品投诉案例不断增长,发现其中不良企业具有“欺骗性质”的销售手段层出不穷,行业内虚假宣传之风屡禁不止。保健品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行业信誉度不断受到挑战。
针对保健食品市场的问题,中消协联合中国保健协会在今年初发布了《保健食品消费指引》。《指引》提醒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一定要认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标识,包括蓝帽子图样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批准文号以2003年为界,2003年7月以前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是:卫食健字(年份)第××××号;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年份)第××××号、卫食健进字(年份)第××××号。2003年7月以后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是:国食健字G(年份)××××号;进口保健食品是:国食健字J(年份)××××号。消费者可以在管理部门官方网站查询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此外,消费者选择保健食品时,要充分了解保健食品功能,保留凭证以便维权。
刘俊海还特别指出,在保健品行业只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部门管理工作应前置。例如,保健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要在《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出台之前,向社会公布责任承诺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先于消费者投诉之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的多方配合下,真正推动“诚信企业获得支持,无良企业难以立足”的局面。
工商人士提示:消费者如果发现经营者宣传保健品过于“神奇”,可向工商部门举报。一些正规保健品行业人士表示,希望保健品行业能在齐抓共管之下,彻底根治行业“毒瘤”顽症,让保健品以真实和诚信的面目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