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18003717858
邮箱:admin@hnjishikang.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连云路50号1号楼11层1130号
九游会书写绿进沙退奇迹 演绎点沙成金传奇
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沙漠分布面积9.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肉苁蓉、锁阳、阿拉善双峰驼等丰富的资源,阿拉善享有“中国骆驼之乡”“中国肉苁蓉之乡”“中国观赏石之城”等美誉。
近年来,阿拉善盟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独特多样的沙生资源和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沙产业,开发肉苁蓉、锁阳、驼乳等特色产品130余种,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有效、独具特色、效益良好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为新时代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创新引领,创业筑梦。10月14日,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专业赛决赛在阿拉善盟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参赛队伍展开角逐,开启了一场精彩满满的沙产业专业巅峰对决。
本届专业赛由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指导,自治区科技厅和阿拉善盟行署主办,阿拉善左旗政府和阿拉善盟科技局、农牧局、林草局承办。专业赛主题“绿进沙退 点沙成金”,旨在为沙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集聚资源优势、集约高端技术、集中专家经验、集合人才优势、深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项目落地见效,实现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发展、耦合贯通,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
赛事分为报名、初赛、复赛、电视决赛4个阶段,设置“成长企业组”和“初创企业组”两个组别。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32个项目报名。9月26日,初赛在呼和浩特市启动,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共46个项目入围复赛。10月12日,复赛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举办,共有12个项目入围决赛,其中成长企业组6个,初创企业组6个。决赛中,成长企业组和初创企业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评选出优秀奖共20名。
决赛期间,还举办了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创新创业园揭牌仪式、沙产业创新成果展示会、沙产业招商推介会、落地阿拉善意向企业交流闭门会、沙产业创新基金交流闭门会等系列活动,参赛企业全程参与招商推介、项目对接,促进赛事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就地利用。
在持续到10月20日的沙产业创新成果展示会上,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有来自8个省区市的68家展商参展,集中展示销售沙生动植物食品和保健品、特色服饰用品、沙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沙产业生产服务产品等12类产品。本次成果展的举办,旨在展示内蒙古乃至全国沙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推广沙产业科研成果和产品,搭建沙产业企业、机构交流合作展示交易平台,提升阿拉善沙产业的品牌和知名度,助推阿拉善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业赛期间,阿拉善盟与科研院校、企业在科研合作、生态沙产业、新能源等领域的12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签约内容涵盖了服务沙漠地区、利用沙漠地区资源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沙漠地区动植物的种植养殖等领域。
据了解,阿拉善盟已成功举办3届沙产业大赛,今年该赛事被列入“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创新专业赛”序列,正式升级为“国赛”。
“这次沙产业专业‘国赛’在阿拉善举办,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为我们共谋沙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搭建了宝贵平台。我们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大赛为窗,认真学习汲取各位专家的高端智力和各个团队的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加强合作,加快推动沙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创新为媒,大力推广优秀企业、优质产品、优良技术,不断深化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高端创新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努力打造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器’;以产业为基,做优、做精、做强肉苁蓉、锁阳、骆驼等特色沙产业,点沙成金、聚链成势,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沙产业示范基地。”阿拉善盟委书记黄雅丽表示。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百万亩梭梭林基地,只见原本光秃秃的戈壁滩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梭梭林。虽然今年夏天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但一眼望不到头的人工梭梭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焕发着勃勃生机。
2012年,茫来嘎查开始建设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目前已累计造林43万亩、接种肉苁蓉5.1万亩,不仅成为全盟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的典型,也成为黄河流域与乌兰布和沙漠间的一道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我家种了4000多亩梭梭,其中2000亩接种了苁蓉,现在每年仅挖苁蓉一项就有六七万元的收入。”茫来嘎查牧民王会军告诉笔者,如今嘎查生态变好了,牧民生活富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家乡,和他们一道种植梭梭发展沙产业。
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原则,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对梭梭种植户给予奖励性补贴,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
自2000年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目前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造林总面积814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阿拉善左旗林工站站长刘宏义告诉笔者,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的建设,不仅取得了防沙治沙的显著成效,而且调动了农牧民种植梭梭的积极性,还培育了梭梭肉苁蓉产业,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惠民路子,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的有机统一。
为践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推动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13年以来,阿拉善全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近1.6亿元,撬动企业等创新主体自主研发投入约4.5亿元。实施沙漠生态产业科技项目179个,申请发明专利43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52项,攻克了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技术,成功解决了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技术难题。同时,大力培育沙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和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已有24家沙产业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成为支撑和带动全盟沙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中苁蓉集团和曼德拉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自治区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阿拉善全盟已累计研发出特色沙生植物产品110余种,其中仅肉苁蓉产品就达60余种。这些产品涉及药品、保健品、食品和日化品四大类别,产品形态主要有原浆、酒、固体饲料、茶、护肤品、酵素等。沙生植物特色产品正在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板滩井灌区曾是一个遍野荒沙的不毛之地,如今这里不仅建成了50多万亩人工梭梭林,而且通过发展梭梭苁蓉产业,实现了沙地变绿、农牧民增收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沙产业之路。
笔者走进板滩井苁蓉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只见几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加工苁蓉产品。该合作社社长谢军仁告诉笔者,2010年,他和12户农牧民成立了这个合作社,主要从事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植物产品的购销与加工。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合作社每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每年每户社员除卖原材料外,还能从合作社分红2万多元。
如今在阿拉善,像谢军仁这样通过投身沙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牧民还有很多。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盟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4家,参与沙产业的农牧民约2万人,沙产业经营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40%左右;全盟2/3的牧户通过参与沙产业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年均收入长期保持在20万元以上。全盟沙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5.4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0.49亿元,年均增长51%,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明媚的阳光播撒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上。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呼和乌拉嘎查,养驼大户王刚正在挤奶车间和工人们忙着挤驼奶。
高大的标准化钢结构圈舍内,一峰峰骆驼膘肥体壮。王刚是呼和乌拉嘎查土生土长的牧民,世代生活在这里养驼放牧。说起骆驼,王刚如数家珍,小到骆驼吃什么上膘快,大到驼奶通过什么渠道能卖上好价钱,他都门儿清。近几年,王刚在政府发展驼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盖了800平方米的大圈舍,实施标准化集中养驼,把驼产业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发展驼产业,我的养驼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现在干活忙不过来就雇人干,每年纯收入能达50多万元,比原来传统养驼翻了好几倍。”王刚说。
据呼和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巴图孟克介绍,近年来,该嘎查充分发挥当地骆驼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骆驼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持续加大养殖户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嘎查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目前嘎查现有骆驼2500峰,有驼产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牧场10多户,养驼大户30多户,通过发展驼产业让嘎查牧民走上了致富路。
阿拉善被称为“中国骆驼之乡”,是我国双峰驼的主产区之一,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阿拉善双峰驼在这里繁衍生息,造就了明显的骆驼种质资源优势。阿拉善双峰驼是世界双峰驼中的优秀品种,位列国内骆驼品种首位,是国家原始优良畜种保护中宝贵的遗传品种资源。双峰驼集产绒毛、产肉、产奶等多种经济形态于一体,有很高的产出价值。
进入新时代,阿拉善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紧抓自治区推动奶业振兴发展机遇,立足本土实际,大力发展壮大骆驼产业,把驼产业作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和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充分挖掘骆驼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延伸驼产业链条,使骆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使驼产业逐步成为全盟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目前,阿拉善双峰驼存栏达14.76万峰,年出栏双峰驼2.8万峰,双峰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全盟有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75家、标准驼圈480座,养驼户2000余户,其中百峰以上养驼大户1061户,牧民日均驼奶收入基本超千元;主要的驼绒加工企业有5家,年加工原绒能力500吨。驼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阿拉善盟在加大标准化骆驼产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加大骆驼科研及产业开发的成果。近年来,该盟驼产业围绕产品深加工已开发出了骆驼液态奶、奶粉、奶片、户外高能量驼肉罐头、有机精品驼肉、多口味驼肉干、驼血多肽、驼皮阿胶、驼峰化妆品、驼胎盘保健品等一大批新型产品,骆驼产品附加值得到全面提升,助推驼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阿拉善右旗作为全国双峰驼存栏最多的地区之一和阿拉善双峰驼核心区,近年来,该旗依托骆驼种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骆驼产业,按照“科研+企业+基地+农牧户”发展模式,扶持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聚力打造驼奶产业集散中心,进一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富民效益共赢,骆驼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全旗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亮丽名片。如今,全旗骆驼存栏达6.5万峰,其中能繁母驼3.2万峰,挤奶母驼近1万峰,驼奶产值突破2亿元。全旗骆驼产业从业农牧民达3000余人,户年均收入保持在3万元以上,驼奶入选全区“一县一品”品牌项目。
如今,阿拉善骆驼产业正以其“雄驼”般高昂的身躯、矫健的步伐,带领阿拉善农牧民走出一条“升级换代”的致富之路,大手笔书写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刘宏章 曾令飞)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特别报道】抓住重大机遇 拥抱高质量发展未来——写在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之际